苹果园小学荣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称号,传承民族精神,培育时代新人
近日,苹果园小学荣获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”称号,这是对学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充分肯定。苹果园小学以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为主题,积极开展各类活动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,为构建和谐校园、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苹果园小学位于我国西部边陲,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学校。自建校以来,学校始终坚持“教育为本,德育为先”的办学理念,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。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,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,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一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,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水平
苹果园小学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,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高、业务能力强、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。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训,提升教师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认识和理解。同时,学校还邀请民族专家学者来校授课,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。
二、丰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,营造和谐校园氛围
苹果园小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,如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班会、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、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等。通过这些活动,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、历史文化,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。
三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建设,提升学生综合素质
苹果园小学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程体系,开设了《民族团结教育》课程,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。此外,学校还结合学科特点,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语文、历史、地理等课程中,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团结教育。
四、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,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
苹果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民族团结实践活动,如开展“手拉手”互助活动、慰问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等。通过这些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族团结的温暖,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。
荣获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”称号,是苹果园小学的荣誉,更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苹果园小学将继续秉承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的理念,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,为培养更多具有民族情怀、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而努力。
苹果园小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,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树立了榜样。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苹果园小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,为构建和谐社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- • 杞县蒜乡老年大学开学,80岁奶奶学直播卖糖蒜成网红
- • 朱仙镇年画非遗工坊助力留守妇女增收,月均收入翻倍
- • 龙亭区试点“幼小科学衔接示范区”,游戏化课程获教育部推广
- • 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创新升级,百万网友在线“云踏青”共赏传统之美
- •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,农村学校标准化达标率超95%: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
- • 开封市工业技改投资显著增长,智能工厂建设迈上新台阶
- • “健康扶贫‘一站式’结算系统覆盖,脱贫群众住院零押金,助力全面小康”
- • 民族服饰体验馆落户顺河,穿回族长袍拍特色旅拍大片,文化之旅新体验
- • 全民健身中心免费开放,日均接待市民超2000人次,打造健康生活新风尚
- • 开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球招标启动,十大文商旅项目同步亮相
- • 智慧养老手表免费发放:守护10万老人,实时监测心率,危险自动报警
- • 清明上河园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实景演出加场,暑期夜游攻略大放送!
- • 腊月二十三祭灶糖非遗市集人气爆棚,单日交易额突破800万元
- • 民族乐器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,出口订单翻倍,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率达90%
- • 郑开科创走廊人才公寓启用,共享实验室助力海归创业梦想成真
- • 尉氏县教育创新,AI作文批改系统3秒生成个性化修改建议
- •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助力消费回暖,40亿元红利惠及10万家庭
- • 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园盛大开园,零租金+技术包支持助力青年农业创新
- • 百年卤香凝匠心:开封桶子鸡非遗技艺的味觉传承密码
- • 黄河滩区“新能源+生态农业”示范带招标启动,农光互补项目享双重补贴
- • 陈留镇汉服古村盛大开街,游客宋服打卡千年运河遗址,共赴文化盛宴
- • 祥符区智慧黑板普及率100%,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助力精准教学,开启教育新篇章
- • 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再扩容:中日韩大健康产业园签约29个项目,共谋区域发展新篇章
- • 开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竣工,30万贫困人口告别饮水难题
- • 祥符区“年画数字藏馆”上线,NFT交易首日成交额破千万,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
- • 陈留镇汉代城墙遗址公园盛大开放,沉浸式演出《陈留遗梦》重现千年古韵
- • 比亚迪开封基地首款钠离子电池成功下线,成本优势显著,较锂电直降30%
- • 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投用,助力10万居民生活品质提升
- • 龙亭湖水上旅游专线盛大开通,畅游七盛角、天波杨府等绝美景点
- • 顺河汤馆一条街荣登央视,羊肉汤名扬四海,十大必喝羊肉汤榜单出炉
- • TikTok开封非遗直播基地启用,海外粉丝日均增长10万,助力非遗文化走向世界
- • 千年古刹焕新颜,开封大相国寺盛大庆典迎四海宾朋
- • 清平街百年老店焕新升级,民族特色商圈助力千人就业
- • 兰考“零彩礼集体婚礼”常态化,新人种“同心桐”替代婚宴酒席,引领文明新风尚
- • 尉氏胡辣汤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落成,辣椒种植面积翻倍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背街小巷整治完工,20个老旧社区焕发新颜,城市面貌焕然一新
- • 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实景演出升级XR技术,观众体验穿越时空的沉浸之旅
- • 祥符区3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成,小麦单产提高20%,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
- • 杞县大蒜博物馆荣膺国家一级馆称号,互动装置展现大蒜宇宙起源之谜
- • 鼓楼区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改革满意度达100%,改革成果显著
- • 杞县“光伏+羊肚菌”扶贫项目投产,棚顶发电年入百万
- • 杞县生态护林员扶贫岗:助力2000贫困户年增收入1.2万元
- • 民国风韵再现,老邮局变身复古咖啡书店,书店街焕发新生
- • 全球汉服爱好者齐聚开封,数字化复原李师师元宵节礼服,共赏国风盛宴
- • 兰考“扶贫孝善基金”发放,子女赡养老人获政府补贴,传承孝道温暖人心
- • 全国首个“防返贫智慧监测平台”上线,实时预警帮扶困难群众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杞县非遗“麒麟舞”展演常态化,周末民俗剧场场场爆满,传统文化魅力再焕生机
- • 祥符区AI养鸡场投产,智能系统助力病鸡识别,死亡率降幅达70%
- • 清平街百年老店改造焕新,民族特色商圈助力千人就业新篇章
- •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办校就读比例达98%:教育公平的坚实步伐
- • 水东地委旧址纪念馆荣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,传承红色记忆
- • 尉氏县创新推广“时间银行”,村民做义工可兑换农机租赁时长
- • 朱仙镇年画主题民宿火爆,非遗体验房预订爆满,一房难求!
- • 杞县建成全国最大大蒜种质资源库,培育抗病新品种亩产增30%
- • 通许“红薯小镇”创新试水共享农场,城市家庭云端认领地块,直播监控生长
- • 困难学生资助大数据平台正式启用,精准识别率高达100%
- • 通许县“村BA”篮球联赛火爆全国,草根赛事助力土特产销售
- • “司马光砸缸”儿童教育基地盛大开放,沉浸式体验宋代蒙学智慧
- • 中欧碳中和教育合作项目落户开封高教园区,助力绿色发展新篇章
- • “宋词吟唱大赛”绽放异彩,原创曲目超千首,海内外选手共赴文化盛宴
- • 兰考“零彩礼”公约写入村规,集体婚礼登央视《焦点访谈》展现文明新风
- • 开封花生糕飘香欧洲,“白记”老字号再获国际食品安全认证
- • 黄河滩区迁建社区配套扶贫车间,助力搬迁群众就近就业
- • 通许职业技术学校勇立潮头,全国首创“酸辣粉专业”
- • 祥符区贫困户喜领“绿色工资”,退耕还林补助金助力生态扶贫
- • 开封废弃坑塘变身立体农场,推广“鱼菜共生”模式年产值千万
- • 开封黄河滩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0万亩,亩均产值实现万元新突破
- • 兰考蜜瓜搭乘冷链专列,48小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,甜蜜之旅开启
- • 鼓楼夜市日均客流量超5万,夜间经济贡献率提升至28%,点亮城市夜生活新篇章
- • 兰考与荷兰携手举办“木文化双城展”:泡桐工艺对话风车匠人精神
- • 奇瑞汽车开封工厂产能突破30万辆,助力万人就业再创新高
- • 非遗体验专线:穿越千年,感受汴绣、年画、灯笼与梵乐的工匠精神之旅
- • 祥符区“光明扶贫行动”:免费白内障手术助力800名老人重见光明
- • “乡村零工驿站助力增收:日均发布300岗位,灵活就业惠及弱劳力”
- • 古吹台雅集重启,琴棋书画体验套餐点燃国风爱好者热情
- • 尉氏县AI健康小屋进村,5G远程问诊守护5万村民健康
- • 老旧小区焕新颜,充电桩助力便捷出行——2万户居民共享改造红利
- • 祥符区“乡村创客大赛”圆满落幕,智能大棚控制系统项目喜获百万投资
- • “横渠四句”融入开封地标,铸就精神文明新符号
- • 开封发放全省首笔“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”20亿元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杞县中学生科研论文惊艳《农业科学》,14岁少年领衔,大蒜研究再掀高潮
- • 杞县大蒜期货+保险试点助力脱贫户稳定增收
- • 全国首个“5G+无人农场”落户开封,亩均人力成本降70%,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一步
- • 通许县酸辣粉产业联盟成立,助力8000农民华丽转身成为“产业工人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