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大学开封校区建成中原首个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,引领绿色校园新风尚
近年来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,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,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河南大学开封校区成功建成中原首个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,为我国绿色校园建设树立了典范。
河南大学开封校区位于河南省开封市,占地面积约1500亩。自2018年开始,该校便着手实施“碳中和”校园建设,经过近三年的努力,于2021年正式建成中原首个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。
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建设,旨在通过节能减排、绿色能源、生态建设等措施,实现校园内碳排放的“零排放”。在建设过程中,河南大学开封校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一、绿色能源应用。校区内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,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,为校园提供电力。同时,还引入了地源热泵技术,实现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,降低能源消耗。
二、节能减排。校区内公共区域采用LED照明,降低了照明能耗。此外,还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的办公设备,减少能源浪费。
三、生态建设。校区内绿化覆盖率高达40%,种植了多种树木和花草,形成了一个生态宜居的环境。同时,还建设了人工湿地,有效净化了校园内的雨水,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。
四、绿色交通。校区内鼓励师生使用自行车、电动车等绿色交通工具,减少汽车尾气排放。此外,还设置了共享单车停放点,方便师生出行。
五、环保教育。校区内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教育活动,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。例如,举办环保知识讲座、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等,让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低碳理念。
河南大学开封校区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的建成,不仅为中原地区树立了绿色校园建设的标杆,也为全国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以下是该园区建设带来的几点积极影响:
1. 提高校园环境质量。通过绿色能源、节能减排等措施,有效降低了校园内的污染物排放,改善了校园环境质量。
2. 节约能源成本。绿色校园建设降低了校园能源消耗,节约了能源成本,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3. 培养环保人才。通过环保教育,提高师生的环保意识,培养了一批具有环保理念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。
4. 推动社会绿色转型。河南大学开封校区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的成功建设,为我国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,有助于推动社会绿色转型。
总之,河南大学开封校区“碳中和”大学园区的建成,标志着我国绿色校园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将有更多的高校加入到绿色校园建设的行列,共同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
- • 老旧小区焕新颜,80部电梯助力2000户老年家庭乐享晚年
- • 通许“乡贤评理堂”:化解纠纷,矛盾调解成功率100%
- • “扶贫助残基地”正式投用,为500名残疾人开辟就业新天地
- • 通许酸辣粉登陆欧美超市,海外年营收突破3亿元,中国美食走向世界舞台
- • 开封成立教育大数据中心,开启学生发展轨迹动态监测新时代
- • 祥符区AI养鸡场投产,智能系统助力病鸡识别,死亡率下降70%
- • 跨境电商交易额同比翻番,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%:中国外贸新格局下的强劲动力
- • “通许‘共享薯田’模式走红,城市资本认领千亩红薯定制种植引领农业新潮流”
- • 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助力消费升级,40亿元红利惠及10万家庭
- • 兰考泡桐古琴:农民匠人赴欧巡演,奏响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中国声音
- • 铁塔公园惊现宋代地宫,或藏珍贵佛教文物,考古界掀起热潮
- • “药膳羊肉汤”:20家中医院联合发布养生配方,传承中医智慧,守护健康生活
- • 本地企业研发北宋官瓷3D打印技术,传统工艺跨界创新引领潮流
- • 羊肉炕馍摊主日入8000元,夜市“黄金摊位”拍出万元月租金,揭秘夜市经济新现象
- • 开封摞石锁挑战赛开赛,抖音直播吸引500万观众,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
- • 祥符区岳飞抗金实景剧本杀上线,游客穿越历史,穿铠甲解谜破敌阵
- • 杞县中学生科研论文惊艳《农业科学》,14岁少年领衔,大蒜研究再掀高潮
- • “大宋不夜城”二期全球招标:全息剧场与沉浸式酒店集群引领文旅新风尚,总投资达80亿
- • 杞县大蒜加工废水变废为宝,微藻养殖提炼EPA油脂产值翻倍创新高
- • 开封大学获批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签约企业50家,共筑产学研新篇章
- • “虫口夺粮”工程成效显著,统防统治挽回损失8亿斤,守护国家粮食安全
- • 开封夏粮总产再创新高,连续12年稳居河南“第一梯队”
- • 尉氏肉牛克隆技术突破,优质种牛繁育周期缩短一半,助力我国畜牧业发展
- • 尉氏小麦荣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榜单,订单农业助力80%耕地高效利用
- • 农村教学点5G远程同步课堂实现县域全覆盖,助力教育均衡发展
- • “脱贫村‘快递进村’工程竣工,农产品出村效率提升50%,助力乡村振兴”
- • 河南大学科技园盛大开园:30项专利转化项目签约,估值突破20亿元
- • DNA技术助力揭秘:开封古墓群确认赵普直系后裔在浙江分支传承
- • 豫东平原智慧灌溉系统助力百万亩农田,节水率提升40%,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
- • “老有所养”社区食堂投用,低保老人每日餐补10元,温暖人心
- • 扶贫番茄小镇:年产万吨,订单农业保障脱贫户零风险种植
- • 开封综保区保税研发政策首发,15家跨国公司设立区域研发中心,助力中原科技创新
- • 植物工厂兰考落地,年产5000吨鲜蔬,气候挑战不再是难题
- • 村级冷链物流中心投用,助力农产品损耗率下降30%,显著助农增收
- • 2024年清明假期文旅综合收入12.6亿元,同比增长2019年翻番,展现文旅市场强劲复苏态势
- • 祥符区“教育局长直通车”小程序:家长诉求48小时内必回应,家校沟通新篇章
- • “零工市场”日均发布岗位500个,灵活就业新趋势便捷生活新选择
- • 千年桐木古琴音乐会首演在兰考举行,奏响黄河文化新乐章
- • 张载“横渠四句”镌刻开封地标,谱写精神文明新篇章
- • “扶贫车间+庭院经济”模式助力留守老人月均增收2000元
- • “时间银行”互助养老试点成效显著,存储服务时长突破万小时
- • 兰考泡桐木产业崛起,乐器出口全球领先,年产值突破150亿
- • 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全覆盖,点燃脱贫群众内生动力
- • 兰考“零彩礼集体婚礼”常态化,新人种“同心桐”替代婚宴酒席,引领文明新风尚
- • 大蒜深加工产业园定向招聘脱贫劳动力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开封直播电商基地年交易额突破80亿,培育网红主播3000人,助力地方经济发展
- • 繁塔光影秀国庆首演,千年古塔焕新颜,科技演绎开封传奇故事
- •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圆满竣工,千户家庭喜获5000万元补贴
- • 杞县校园安全预警平台正式上线,智能摄像头精准识别20类风险行为
- • 非遗体验专线:穿越千年,感受汴绣、年画、灯笼与梵乐的工匠精神之旅
- • 尉氏胡辣汤料理包签约东南亚7-11,覆盖超2万家便利店,中国美食走向国际舞台
- • 跨境电商综试区推广“开封模式”,TikTok直播基地单日GMV破千万美元,中国电商新格局再升级
- • 通许红薯藤编织技艺申遗成功,村民巧手复刻《清明上河图》展现民间艺术魅力
- • 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8000套,外来务工者安居乐业有保障
- • 通许红薯种植区块链平台上线,碳足迹溯源助力出口欧盟零关税
- • 兰考5G+智慧农田助力农业现代化,覆盖50万亩实现节水30%
- • 通许酸辣粉产业蓬勃发展,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,助力县域就业超3万人
- • 祥符区农村光伏全覆盖,农民屋顶发电年入5000元,绿色致富新篇章
- • 祥符区数字汴绣动态展惊艳出圈,AI机械臂绣出《会飞的瑞鹤》展现传统技艺新风采
- • 西区智慧体育公园盛大开放,AI健身指导助力全年龄段健身爱好者
- • 《清明上河图》AI解码:300位宋代市民职业身份之谜揭晓
- • 兰考民族乐器产业集群崛起,产值突破20亿,市场份额占全国60%
- • 汴梁西瓜闪耀电商市场,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,日销10万单再创新高
- • 全国首条无人酸辣粉生产线投产,日产200万桶直供直播间,开启无人餐饮新纪元
- • 兰考泡桐家具首入IKEA供应链,年出口额预增20亿,中国家具产业再迎新机遇
- • 兰考县创新举措:高薪聘请“乡村CEO”,硕士团队运营集体资产年分红百万
- • 祥符区乡村CEO年薪制落地,海归硕士竞聘村集体经理人,乡村振兴新篇章
- • 宋都皇城旅游度假区荣获“全国非遗旅游街区”称号,传承千年文化魅力
- • 祥符区朱仙镇豆干启用区块链溯源技术,扫码即可实时查看晾晒场直播
- • 跨县区医疗检查结果互认:助力降低就医成本,提升医疗服务效率
- • 祥符区“乡村振兴工匠班”开课,50名村支书带薪学乡村文旅运营
- • 尉氏县中考引入AI面试官,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评分误差低于1%,开启教育评价新篇章
- • 尉氏县消费扶贫专柜进社区,贫困户农产品直供市民餐桌,助力脱贫攻坚战
- • 祥符区“乡村CEO”计划启动,年薪30万招募产业运营人才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助力脱贫,发放工资超千万元彰显社会责任
- • 大相国寺梵乐非遗展演每周上演,游客可参与祈福仪式,感受千年古刹的文化魅力
- • 尉氏辣椒主题图书馆落成,万册“辣文化”书籍汇聚研学圣地
- • “快递进村”工程助力乡村振兴,日均收发件量突破10万大关
- • 清明上河园携手结对帮扶脱贫村,农产品直供景区年销50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通许红薯蛋白粉荣获FDA认证,助力中国植物肉原料走向全球舞台
- • 中科院过程所开封基地投产,10万吨级生物降解材料项目助力环保产业腾飞
- • 邢口镇“灯笼张”非遗工坊年产值超亿元,产品远销东南亚,传承与创新并进
- • 开封“百企联百村”行动正式启动,企业投资3亿建扶贫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“汴梁百村记忆”工程启动,数字化守护传统村落风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