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许农田智慧升级:土壤传感器助力精准灌溉,智能预警短信守护丰收
近年来,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,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。河南省通许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,通过在农田装上土壤传感器,实现了对土壤水分、养分含量的实时监测,有效解决了农田缺水缺肥的问题,并通过自动推送预警短信,为农户提供了及时、准确的农业生产指导。
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,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含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状况。然而,由于传统农业监测手段的局限性,许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缺水缺肥的困扰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通许县引进了先进的土壤传感器技术,为农田装上了“智慧眼睛”。
这些土壤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的水分、养分含量等关键指标,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传输至农田管理系统。当监测到土壤水分或养分含量低于正常值时,系统会自动向农户发送预警短信,提醒农户及时进行灌溉或施肥,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。
通许县某村农户李大哥表示:“以前,我们都是凭经验判断何时灌溉和施肥,有时候水分多了,有时候又不够。现在有了土壤传感器,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这些了。而且,每次收到预警短信,我们都能及时采取措施,保证农作物的生长。”
土壤传感器在通许县的推广应用,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管理水平,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。据通许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,使用土壤传感器进行精准灌溉,可以节约水资源30%以上,降低化肥使用量20%以上。
此外,通许县还积极推动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,将土壤传感器、气象监测设备、视频监控等设备联网,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县的智慧农业监测网络。通过这个网络,农户可以实时了解农田的动态,及时调整生产策略,提高农业产出。
在智慧农业的推动下,通许县的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不仅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提升,农户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。如今,通许县已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智慧农业示范县。
当然,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、企业和农户的共同努力。通许县在推进智慧农业建设过程中,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,鼓励企业投入研发,同时加强对农户的培训,提高他们的智慧农业应用能力。
展望未来,通许县将继续加大智慧农业投入,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,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通许县的农田将更加绿色、高效,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。
总之,通许县在农田装上土壤传感器,实现缺水缺肥自动推送预警短信,是智慧农业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。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,还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,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- • 乡村振兴学院开学:农民变身直播带货高手,结业即获万元创业金
- • 背街小巷焕新颜,5万居民共享宜居环境
- • 鼓楼夜市日均客流量超5万,夜间经济贡献率提升至28% ——夜幕下的经济新引擎
- • “成语蛋糕”引爆邯郸道街区,开封文创市集单日销售额破百万,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
- • 开封菊花产业链升级:精油出口欧盟,年产值突破10亿
- • 阮籍啸台遗址公园重建开放,竹林七贤主题剧本杀上线,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
- • 尉氏县“消费扶贫专柜”进社区,助力贫困户农产品直供市民餐桌
- • 杞县大蒜出口量占全国七成,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5倍,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兰考乐器村:古筝出口欧美,助力300贫困户脱贫致富
- • 农村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设施全面覆盖,温暖关爱留守儿童成长路
- • 文殊寺老街非遗市集周末开市,汴京灯笼张传人现场教学,传统文化魅力绽放
- • 禹王台与鼓楼合并方案公示,预计GDP总量突破300亿元,区域发展再上新台阶
- • 兰考县泡桐经济链升级,助力5万脱贫户年均增收破万元
- • 祥符区农村污水处理全覆盖,400个村迈向绿色生活新篇章
- • 兰考黄河滩区万人搬迁工程圆满收官,扶贫社区配建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豫东最大冷链物流园开仓,助力农产品损耗率大幅降低
- • 尉氏农产品云仓启用,直播订单3小时分拣发货,成本降低30%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祥符区年画机器人进社区,AI技术印制千人千面定制年画
- • “万亩盐碱地变‘光伏海’:板上发电、板下养虾模式全国推广”
- • 国家级菊花种质资源库建成,超5000个品种得以永久保存
- • 兰考黄河渔鼓文化节盛大开幕,百艘渔船再现千年滩区对歌盛景
- • 通许县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显著,年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
- • 鼓楼夜市“百味争霸赛”盛大启动,传统美食灌汤包、杏仁茶等老字号同台竞技
- • “汴京茶寮”品牌成功登陆马来西亚,首店日销奶茶3000杯,掀起茶饮新风潮
- • 网友联名建议取消秦桧跪像,开封岳庙表态“历史不容篡改”:一场关于历史记忆的讨论
- • 杞县大蒜物联网仓储系统启用,损耗率显著降低至3%
- • 杞县蒜皮微雕艺术馆盛大开馆,0.1毫米薄蒜皮刻出《千里江山图》展现匠心独运
- • 尉氏纺织产业园升级,助力河南棉纺业腾飞
- • 开封宋都古城示范区启动,助力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
- • “道德积分超市”:创新模式激发乡村善治活力,村民攒积分换米面油
- • 祥符区“扶贫公益直播周”启动,网红带货助力农产品销售突破千万大关
- • 中日韩宋文化研学联盟在开封成立,共筑文化交流新桥梁
- • 洧川豆腐非遗工坊开放,千年古法豆腐制作体验爆火
- • 黄河滩区万亩生态林建成,候鸟迁徙新增“开封驿站”
- • 杞县大蒜惊艳RCEP峰会国宴,黑蒜冰淇淋引发外交官热议
- • 开封州桥遗址惊现欧阳修题词石刻,为《醉翁亭记》创作背景研究添砖加瓦
- • “零添加”西瓜豆酱生产线投产,防腐剂替代技术引领国际潮流
- • 贾鲁河生态绿道骑行驿站投用,沿途露营观星打卡点亮相,打造绿色休闲新地标
- • 李师师文化园实景演艺升级,全息投影再现樊楼夜宴盛景,传统文化魅力焕新
- • 尉氏县易地搬迁户楼下就业:扶贫社区建服装加工厂助力脱贫致富
- • 中日韩“宋文化研学联盟”在开封成立,共筑文化交流新平台
- • “汴商回家”计划正式发布,异地商会返乡投资享土地定向出让政策
- • “尉氏胡辣汤惊艳东京中华街,日本食客排队尝鲜‘中原第一辣’”
- • 京东物流豫东分拨中心落户通许,助力中原城市群当日达
- • 官瓷复烧技术获国家专利,年出口高端瓷器2万件,中国陶瓷产业再创新高
- • “通许红薯窖藏文化展揭幕:沉浸式体验明代地下粮仓奇观”
- • 河南大学博士工作站进村 助农攻克大蒜连作难题
- • 清明上河园携手结对帮扶脱贫村,农产品直供景区年销500万元助力乡村振兴
- • 纺织产业园配建职工公寓,助力解决3000名工人住房难题
- • 祥符区乡村振兴大讲堂开课,农民可自选AI生成课程,助力乡村发展新篇章
- • 纺织产业园配建职工公寓2000套,月租金低于市场价30%,助力产业工人安居乐业
- • 杞县中职与农科院携手育出抗旱大蒜,学生实验田亩产增收30%
- • 尉氏牛肉预制菜华丽登陆港澳市场,年出口订单额突破5亿元
- • 黄河故道沙地变绿洲,万亩生态林年固碳量达5万吨,助力生态文明建设
- • 全国最大肉牛交易市场正式投用,年交易量突破百万头,助力肉牛产业升级
- • 全民健身中心免费开放,日均接待市民超2000人次,助力全民健康生活
- • 兰考泡桐经济林升级,声学板材直供施坦威钢琴,亩产值破万元,绿色经济再创新高
- • 民族乐器产业园年产古筝30万台,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%:古筝产业的崛起之路
- • 郑开城际公交加密班次,日均200班次助力跨城通勤便捷出行
- • 通许红薯诗歌朗诵会成功举办,农民诗人用方言朗诵《红薯大地》展现乡土情怀
- • 开封综保区航空偏好型产业招商会成功引资320亿元,助力“空中丝绸之路”节点发展
- • 通许县“先心病儿童免费救治计划”启动,200例患儿获救,爱心传递温暖生命
- • “通许‘扶贫车间进村头’:留守妇女巧手缝制玩偶,月入3500元助力脱贫致富”
- • 兰考民族乐器工坊开放研学之旅:亲手制作古筝,传承匠人精神
- • 朱仙镇年画工坊助力妇女居家就业,实现月入3000元梦想
- • 清明上河园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实景演出加场,暑期夜游攻略大放送!
- • 《乌台诗案》苏轼主题沉浸式剧本杀开封府场次预约爆满,文化盛宴引关注
- • 开封综保区保税研发政策首发,15家跨国公司设立区域研发中心,助力中原科技创新
- • “民族婚礼体验日”盛大开启,穿回族服饰拍特色婚纱照,感受传统韵味!
- • 尉氏辣度天气预报刷屏,湿度风速AI测算今日宜吃微辣中辣
- • 豫东最大中央厨房产业园正式投产,日产学生营养餐达200万份,助力校园食品安全
- • 兰考桐木机甲惊艳亮相漫展,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
- • “扶贫茶饮品牌孵化计划盛大启动,10家脱贫户年营收突破百万”
- • “外来务工子女入学‘零门槛’,公办校就读比例达99%:教育公平的坚实步伐”
- • 祥符区稻田艺术惊艳亮相,《清明上河图》用彩色稻种“火出圈”
- • 杞县大蒜国际论坛盛大开幕,全球专家共话大蒜与人类文明史
- • 日处理2万吨污水处理厂正式投用,惠及10万居民水质改善指日可待
- • 开封进出口总值首破200亿元,增速80.4%领跑全省,展现强劲发展势头
- • 祥符区AI养鸡场投产,智能系统助力病鸡识别,死亡率下降70%
- • 开封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惠及12万户居民,助力内需增长15亿元
- • 宋都皇城旅游度假区荣膺“全国非遗旅游街区”称号,传承非遗文化新篇章
- • “尉氏辣椒破百万粉丝,辣味偏好揭示MBTI人格特质”
- • 杞县大蒜加工废水养藻制油:创新循环经济模式,生物柴油产能全国领先
- • 通许县职教中心红薯深加工实训基地投产,学生研发酸辣粉单品月销百万,创新成果助力乡村振兴